火车吧,www.huocheba.com

慢生活·健康 夏日防暑别大意 发展成热射病可致命

2020-11-29 15:10:13 火车票预订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赵映骥

最近一段时间,重庆的气温一直居高不下,在刚刚过去的8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科就收治了10多名因为中暑被120送进医院的患者,其中有3名患者情况比较危险,出现了热射病的症状,幸亏经过抢救都转危为安。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疾病,这种病有什么表现?如何预防?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采访了市急救中心急诊科的相关医生和护士,他们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科普。

热射病可致人昏迷死亡

今年8月5日,市急救中心接到120报警:60多岁的龙大爷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外出买药,回家之后就感到不舒服,随后突然口吐白沫、伴寒颤发热,家属见势不对拨打了120求救。

龙大爷被送进了急诊科,第一时间在抢救室接受了抢救。据急诊科护士董理回忆:“龙大爷被送进急诊科的时候很危险,已经出现了浅昏迷,虽然还有呼吸和心跳,但是喊名字已经无法回应了。当时的值班护士马上对他进行了快速补液、冰袋降温的紧急处理。”

龙大爷当时被送进市急救中心时的体温高达41℃!随后他被确诊为经典型热射病。

为了抢救龙大爷,在抢救室完成降温处理后,龙大爷马上被送入了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医生唐静和护士董理很快接手了这名患者,继续抢救和治疗。

当天急诊科的主管医生唐静告诉记者:“热射病不容小觑,一旦救治不及时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是死亡,所以我们将患者送进了EICU。”

董理则表示“过高的体温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同时也会造成心脏、肝脏、肾脏、凝血等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为迅速降温达到目标体温,我对患者进行了冰毯冰袋降温、保护脑组织、液体复苏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幸运的是龙大爷在抢救3小时后意识逐渐恢复,病情也逐渐平稳。”

热射病也分种类

什么是热射病?唐静进行了科普:“热射病是由于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温度升高>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重度中暑有四种临床表现形式(热衰竭、热痉挛、日射病、热射病),其中对人的生命危害最大的是热射病,其典型症状是体温超过40℃。”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危害龙大爷生命的是经典型热射病,该病的致热源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如热浪),见于年老、年幼、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般为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被发现,1~2天症状加重,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等,体温升高达40~42℃,常伴有大小便失禁、心力衰竭、肾衰竭等表现。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如部队官兵、运动员、消防队员、建筑工人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突感全身不适,如极度疲劳、持续头痛、运动不协调、行为不当、判断力受损、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晕厥等,可伴有大量出汗或无汗,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出现谵妄、癫痫发作、意识水平下降和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表现。也有患者缺乏先兆表现而在运动中突然晕倒或意识丧失而发病。

记者曾在2018年7月见到过一个劳力型热射病病例,当时一名在渝中区通远门附近一工地打工的胡先生,在劳动过程中突然中暑昏迷,入院时体温超过了42℃。幸亏经过市急救中心急诊科一周的救治,他从深度昏迷中清醒了过来,侥幸捡回一条命。

热射病防大于治

市急救中心作为120对口医院,每年都会抢救、治疗很多热射病患者,很多患者都是出现了昏迷之后,才被附近的人打120送进医院。当患者重度中暑出现了热射病的症状,往往都需要到ICU抢救才能脱险,因此唐静认为这种病症防大于治:“热射病一旦发病,进展会异常迅速,常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与其他危重病不同的是,热射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因此降低热射病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预防。”

最近重庆的天气一直处于高温高湿的状态,唐静认为这样的天气尤其需要注意热射病的预防,具体有以下两点措施:

2.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室外高强度体力活动者,应缩短在高温环境中活动的时间,在大强度活动前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补水,尽量避免环境高温下的生产活动。

如果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有人因热射病晕倒怎么办?董理作为经常处置类似情况的护士,介绍了六步法处理法:“一、立即脱离热环境;二、快速测量体温;三、积极有效降温;四、快速液体复苏;五、气道保护与氧疗;六、控制抽搐。在早期现场处置中必须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


●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
相关阅读
  • 动车停运
  • 七夕
  • 列车晚点
  • 北京限行
  • 重阳节
  • 元旦节
  • 元宵节
  • 圣诞节
  • 情人节
  • 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故
  • 马来西亚客机坠毁
  • 公共自行车
  • 高铁旅游